项目中心

中化国际科创中心揭牌 顶级“智库”提升中国药企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7-05-23浏览:



中化国际科创中心揭牌 顶级“智库”提升中国药企竞争力


5月10日上午,中化国际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隆重揭牌仪式,宣布历时两年多建设的中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化工行业又一重量级“智库”的诞生,同时宣告我国农用化工行业最大最完整的研发平台浮出水面。

中化集团副总裁李彬、中化集团副总裁、中化国际董事长冯志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管小军、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邓雅俐、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等人出席了当天的揭牌仪式。

中化集团副总裁、中化国际董事长冯志斌在揭牌仪式上说:“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化国际在实业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立志成为扎根中国、全球运营的创新型的精细化工领先企业,在农用化学品、汽车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提供创新、优质、绿色的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创新给中国化工行业带来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表示:“中化国际近年来坚持以‘精细化学、绿色生活’为发展理念,在各业务领域都取得了好成绩,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这也是中化国际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所带来的结果。”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说:“中化国际把‘创新’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打造中国领先的创新型精细化工企业’的战略愿景,正符合新时期化工行业发展思路。”

纵观我国农用化工行业,直到20世纪末都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诞生,仿制和混配一直是我国农药研发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农药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但存在缺少创制、品种老化、污染严重等问题。

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农药创制,是风险性极高的科研项目,其创新难度被公认为“大海捞针”。行业数据表明,成功登记1个新产品平均需要筛选16万个新化合物;从1个新有效成分的首次合成到其首次上市,平均需耗时11.3年。正因为耗时长、花费大、失败几率高,导致近年来新农药创制领域鲜有成果亮相。

然而我国新农药研发的难点,正是中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项。

其实,中化国际早早的就开始布局农药科技创新,2007年,中化国际就通过收购江山股份,具备了农药产品的开发能力。2016年,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纳入中化国际管理体系,成为中化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中化国际科创中心在沈阳农研公司的基础上,新组建了农药制剂、助剂研究中心,加上此前下属企业扬农集团农药中间体研究所,中化国际的农药研发涵盖了农药中间体、原药合成和制剂加工完整的三大版块。至此,中国农药化工行业中最为完整的研发平台已经建成。

目前,中化国际科创中心已有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农药获得登记并实现销售;在农用化学领域,拥有国内唯一的从事新化合物设计合成、生产工艺开发、农药剂型加工、生物活性测定到安全评价等配套完整的国家级农药研发平台,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药专业研究机构。

而有着“中国新农药创制第一人”之称的刘长令教授,也正是中化国际科创中心的研发领军人。刘长令还提出了新农药创制新技术“中间体衍生化方法”,把新农药复杂的创新过程简单化,大大提高了发现候选品种的效率和成功率,为解决新农药创新难度大、成功率低这一世界公认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由此发明的农药品种“氟吗啉”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创制实现了“零”的突破,投产至今已为农业生产挽回数百亿元损失;嘧啶胺类杀菌剂更是突破了跨国公司也无法解决的毒性问题,经过3代产品的迭代升级,提高了化合物活性、降低毒性,对环境友好。

2017年4月,刘长令因其在新农药创制领域的贡献,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这是对刘长令及其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在中化国际科创中心揭牌仪式现场,刘长令用数字解读农药创新的重要意义:“农业部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如何既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这就需要创新,要发明更安全、更高效的绿色农药新产品。以前每亩地用10至30克农药,经过不断的研发创新,现在每亩地仅需1至3克的新产品,就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还更环保更安全,这就是创新。”

随着国家农药“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中国农药工业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中化国际科创中心作为国内最大的农化研发平台,其研发经验和领军人才,将在推动我国农药研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习记者杨柠蔚编辑

上一篇:这五年,习近平的扶贫足迹
下一篇:关注生物多样性,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推荐